查看原文
其他

29岁深圳湾买房,33岁半退休:一个社恐文科生的10年逆袭之路

Max Guo 生财有术 2022-05-14

“有社恐的普通文科生,也能成为老板、年入千万?


今天的这篇分享,来自生财有术圈友 @Max Guo,人称 M 叔,他的故事经历很好地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一个普通男孩,靠自己打拼、求学、创业,最终实现白手起家的阶级穿越,29 岁在深圳湾买房,33 岁半退休。


但故事总有两面性,M 叔也不例外。在成功的背后,他曾经也充满了迷茫、试错和长期不懈的探索。


如果你也在上下求索的路上感到迷茫,试图寻找个人成长路上每一个重大抉择的最优解,希望今天 M 叔的 10 年自我探索之路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01
有社恐的普通文科生
也能成为老板、年入千万吗


你好啊,我是生财有术圈友 Max Guo。

读这篇文章前,你可能想问:「有社恐的普通文科生,也能成为老板、年入千万吗?」

在探索了 10 年之后,我用人生经验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可以。

这里是我的一份自我介绍:



我过去 10 年的主要剧情在下面这段两分半钟的视频里,希望你能花时间看完。我相信,这会让你对这篇长文,有更多的信任和期待。

《一个文科社恐的 10 年逆袭创业路》

视频由作者本人提供


故事的 A 面,就像视频和简介中介绍的一样,痛快逆袭,条理清晰。一个普通男孩,靠自己打拼、求学、创业,最终实现白手起家的阶级穿越,29 岁在深圳湾买房,33 岁半退休。


但故事的 B 面,其实充满了迷茫、试错和长期不懈的探索。如果你也在上下求索的路上感到迷茫,希望我的探索之路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我认为人生的「战术课题」在于:

  1. 如何获取机会;

  2. 如何判断一个机会好不好;
  3. 好机会来了能否把握得住;
  4. 把握住了能否最大化榨取价值;
  5. 如何提高成事儿的胜率;
  6. 如何提高赔率:比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7. ……

人生的「战略课题」在于:

  1. 要把时间花在哪里;

  2. 要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什么地方;
  3. 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且有财务安全感;
  4. 如何幸福地生活,健康长寿;
  5. ……

我的人生方法论是一个模型


简单来说,我会试图为人生每一个重大抉择找一个「最优解」。

A. 当最优解出现的时候,全力以赴干就完了。

B. 当最优解不明显、不可得的时候,努力提升认知,收集机会卡,等待最优解浮现出来。

这套方法如何指导了我的人生,且听我细细道来。


02
改变命运的一次通话


为人生争取各种机会,判断优劣后做出取舍,这是需要修炼一生的功夫。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我本科快要毕业的时候。那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

2012 年本科毕业前我争取到三张人生的机会卡:

1. 当公务员。父亲希望我做公务员,我虽然不喜欢,但也认真备考、参加了两次公考。

2. 去新东方做机构英语老师。因为崇拜讲台上老师的挥斥方遒,完整地参与了岗前培训。

3. 留学美国。这要花很多钱,希望获得奖学金减免学费,因此本科拼命努力学习、背景提升。

这几个选项中,刚开始并没有最优解。

在最优解出现之前,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无比焦虑。我觉得自己在蒙着眼睛走钢丝,迈错一步,未来可能就完了。

如果用邓宁克鲁格效应(下图)来解释我和家人当时的处境:


我的家人处于红色圆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心态很好,充满信心地觉得让我考公务员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我大二留学日本的经历和我对环境的敏感感知,让我意识到「自己不知道」,并且认识到父母已经没有办法指导我的人生选择了。

我 2007-2008 年在大连上本科时,牛肉面才 8 块钱一碗,等我 2010 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牛肉面赫然已经 15 元一碗了。身边的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的长辈们却在东北军区大院里对体制外的变化浑然无感。

在大连那所普通学校里,我是最牛的学生,我一方面盲目自信到认为自己值得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又意识到,自己一旦踏入社会,我将什么都不是。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的处境。

我身处「蓝色圆圈」那里的绝望之谷,自信崩溃,茫然不知所措,焦虑得抓耳挠腮,彻夜难眠。

很幸运,我在绝望之谷崩溃了一段时间后,找到了我的最优解。

那天我正在沈阳新东方接受岗前培训,课间在走廊接到了一通跨洋电话。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教授,问我是否愿意接受马大的全额奖学金。我欣喜若狂地答应了下来。

之所以作为文科生能够拿到全奖,主要是教授看中了我较为丰富的经历和潜力:东京留过学,日语一级,GRE 和 GPA 双高,参与英文辩论赛、英文戏剧演出、模拟联合国、虚拟学生外事活动 VSFS 项目等等。

各种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我折腾这么多事儿就是为了留学啊!

这个最后出现的 Offer,帮我把学费的成本从 60 万降到了 0。一方面留学成本大幅度降低,不用掏空家底了,另一方面潜在回报没上限。

哪怕在美国没找到很好的机会,回来好歹是个留学生,工资和能力肯定会进一步提升,获得更强的职场竞争力。有了这个奖学金,决策的天平明显倒向了留学。

因为这通电话,才有了我「屌丝逆袭」上升几个财富阶层的故事。

我和身边朋友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大部分人不会思考自己人生选项的最优解,随波逐流的选一条路,什么机会来到眼前,就抓住什么机会。而我会主动为人生多争取一些「机会」:

  • 在校期间,我留学日本交换了半年;

  • 平均每学期都参加一个国家/国际级比赛和活动;
  • 认真备考了公务员,一共考了两次;
  • 完整地参加了新东方的入职培训;
  • 从大三开始就在准备留学,毕业前拿到了 10 个名校 Offer。

尽管取舍很痛苦,并且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人生多一些「机会」,才能在做选择时更加从容。

当你「机会」不多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开拓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当你「机会」很多时,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判断机会的优劣,聚焦自己的精力放在最好的机会上。

面对机会的优劣取舍,我也总结了一个方法论。


03
M 叔的机会模型


我把人和机会的关系划分成为了 4 种:


人生中遇到的那些需要我们消耗一定的投入,并能带来潜在回报的事儿,都是机会。

赔率描述了投入成本和潜在回报之间的关系。投入相对少,回报相对高,则是高赔率。

胜率描述了取得最终回报的概率。成功的可能性越高,胜率越大。

同样都做一件事儿,对于不同人来说胜率和赔率是不一样的。比如做口播类短视频这件事儿,粥左罗成功的概率就比普通人要高很多。

因为他的文案功力非常人所能比,而文案功力又是口播类短视频的关键所在;他对职场人群喜好和 G 点的把控,可以轻松地迁移到短视频文案上。

不仅如此,他还有自己的训练营、公众号读者等大量私域粉丝基础,起号时的传播力和势能也更强。而普通人去做短视频,前期要走的路就要长很多。

但是,粥左罗的文案能力也非一日之功,也是日积月累刻意练习才成就的。今天的粥左罗之所以能用相当高的胜率去入场短视频,恰恰是因为早年他在能力上的不断积累。

一个人在积累能力时,面对各种机会和挑战,胜率未必很高。但能力在不断提升,胜率也将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提升。

粥老板的文案能力是自媒体及做一切营销的底层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跨领域迁移的。所以我建议:

年轻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刻意接受挑战,锻炼自己的各种底层能力,以便未来出现了真正的好机会,能够把握得住。

在生财有术这个社群,有很多副业/创业机会,因此解决了机会获取的问题,当你帖子看得多了,自然就能提升认知。如果悟性好的话,还能从无数的知识碎片中拼凑出一副互联网创业的大局观。

有的帖子甚至会具体到做事的术的方面。只要我们能沉下心来,从一个项目开始全情投入,一定能够成长的飞快。更何况良师益友何难寻啊!我们却能在生财链接到一大群有冲劲、有结果的人!

因此善用生财,普通人也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大幅度提高我们做事的胜率和赔率。


04
M 叔的幸福观
—— 社恐是如何自愈的?


2020 年 12 月 2 日,我在深圳百度大厦和一群朋友玩财富流沙盘游戏,里面有深圳湾一号业主的马拉松教练,伦敦政经和斯坦福大学的高知海归,参与过几十个社群的资深线下社群达人,还有资深的心理学导师和正面管教导师。

一圈游戏下来,大家戏说我是「富而不喜悦」。因为他们能隐约感觉到我的迷惘和不开心。

时隔 9 个月,2021 年 8 月 1 号,我花了一周时间做了 50 页的 PPT,给合自己前 30 多年的人生做了一次一小时的复盘分享。近 50 位听众里有之前那波朋友,这一次,他们开始说我是他们心中「富而喜悦」的榜样了。

从「富而不喜悦」到「富而喜悦」,9 个月期间,我身上发生了什么?这要从我长达十多年的「富而不喜悦」说起。

我在高中阶段,经历过至亲罹患躁郁症,使我一度失去了好好学习的动力,也许间接导致了自己的高考失利。

而且我从小爱吃辣,皮肤很差,一方面我对自己能力比较自信,一方面却对外表非常不自信。我时常觉得别人会因为我皮肤不好而不愿意搭理我。

出国期间窘境加倍:美国人对外貌的注重自不必说,日本男人可是会擦粉敷面膜做保养的!本来我对外貌就不自信,再叠加上我对语言的不自信,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度自己患上了中度抑郁,给自己搞得社交恐惧了。

而且在美国的时候,同学们家境优渥,吃喝玩乐没啥压力,我却省吃俭用舍不得下馆子,也没第一时间买车,出行不便一度给自己饿出胃病了。

生活的压力让我特别特别希望赚钱。

我从 2013 年开始在美国白手起家创业,2015 年回国的时候有了几百万存款。2017 年在深圳蛇口买了一套海景房。到了 2020 年,别的不说,房子增值涨了 2000 多万。

有个好哥们是区块链领域的 KOL,来我家看了一次海景之后,说是和老婆见到了梦想中生活的样子。

在他的带动下,他社群里的小伙伴,把「财富自由」的阶段性目标,定成了要跟我做邻居。还建了个「未来 XX 业主群」(XX 就是我家小区的名字)。托他的福,每次他朋友圈复盘提到我,都能给我带来几十个新增好友。

按理说活成了别人梦想的样子应该可以很快乐了,但是我在 2017-2020 年这段时间却过得很不好。

实际上我创业赚到钱之后,陷入了一段很差的状态。目标丧失,浑浑噩噩。每天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但是身心莫名疲惫。

明明公司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但是一想公司的事情就头疼。更要命的是一闲下来就很恐慌,对所有事情几乎都丧失了兴趣。脑子里全都是杂七杂八的想法噪音,搞的身体也很差。

而且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从大学和研究生就开始循环性地陷入这种状态。

A. 这个循环始于一个习惯:我会习惯性地牺牲社交、牺牲享乐,去追求一个大家都说值得追求的功利目标。比如得奖,考第一,拿奖学金,创业赚钱,买体面的房子买车子,等等。

极致聚焦在功利的目标的代价是,我 10 年来几乎没给自己留出交朋友社交的时间,几乎没有关注过吃喝玩乐,很少健身运动。

B. 每当我实现了阶段性的功利目标,我就会发现这个目标并不能给我带来想象中的快乐。我反复意识到,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越是不清楚,越是慌张,愈发迷惘人生的意义,不知幸福何在。人生失焦,焦虑到失眠,满头白发。很多我追求的目标,本来也是别人说值得追求的,而并非是我自己有热情的。

C.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慌张和焦虑中,我就像快溺水的人需要游泳圈一样,匆忙找到下一个大家都说值得追求的目标,赶紧把自己变得忙起来。

忙起来就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了,焦虑和慌张就被暂时解决了。A - B - C 的循环再次开启。

在这样的状态中拉扯了自己 10 多年,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好老板、财富自由人。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其实是不快乐的。

为了忘掉不快乐,我把日程填满各种事务。但每当我想鼓起勇气全力以赴干活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拖后腿的问题:「即使像他们一样有钱了,我也并不快乐,那努力赚钱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这样反复被这个问题煎熬着内心,奋斗就十分心累。

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自我拉扯之后,我从去年开始沉下心来研究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看了很多书后发现,自己的经历并非孤例。古今中外很多世俗意义的「好孩子」和「成功者」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太多成功的人都经历过萎靡不振,他们甚至因此酗酒或是吸毒。矛盾的是,他们渴求的成功在实现后反而使他们更不开心。


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过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就会得到幸福;可是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幸福根本就不存在。


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以为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继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迷茫中。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作者:Tal Ben-Shahar


在长达十多年的「富而不喜悦」的状态中,煎熬、心累、焦虑、痛苦……是我的常态。

那么,我又是如何向「富而喜悦」迈进的呢?

其实,当我们实现了基本的财务安全感之后,财富增长本身就未必能给幸福带来增量了。甚至为了博取更大的财富而承担极大不确定性时(比如高负债等),对我们的幸福还会带来损伤。

即便在职场中,高薪起到的作用对于人的激励也相当有限。薪酬待遇、地位、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内容是基础因素,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但他们不会让你爱上自己的工作。

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包括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等。

既然暴富不能让我们有持续的幸福感,那到底什么才可以?

研究了很多关于幸福的理论模型之后,我建立了相对可靠的、科学的、能够指导我幸福地生活的大局观。这个有机会未来再做分享。


我终于发现,在跟幸福感相关的诸多因素中,我之所以「富而不喜悦」,问题首先出在社交关系上。

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只凭喜好、不凭财富量级,真诚地和身边喜欢的人互动,慢慢形成了一个互相欣赏互相扶植的小圈子。

我们一起做未来春藤的线下社群,一起玩现金流游戏,一起开私董会,一起打德扑,一起去周边民宿打卡,慢慢地幸福感就上来了。

要知道这些事情在之前的我看来,基本都是无效社交啊!

在我读了大量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之后才知道,原来和对的人高频地「无效社交」,对幸福感有莫大的好处,甚至能够降低患病率,提高寿命!读读《村落效应》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和对的人在线下组一个高频社交圈子有多么重要。

图源:豆瓣读书

不仅如此,当身边认可我的亲密伙伴不多的时候,我在向上社交的时候会患得患失,总觉得大佬如果不喜欢我的话,我整个人就被否定掉了,这加重了我在很多场合的社交恐惧。

但当我身边的小圈子里,有很多我认可的朋友无条件支持和信任我的时候,我面对大佬们也可以从容淡定了!哪怕是跟美国总统,我也能平等调侃两句,反正你不认可我我也还有一群好哥们好姐们呢!

有了身边的小圈子,我慢慢治愈了自己的社交恐惧,逐渐社交牛逼起来了。

其实除了社交以外,我过去的人生策略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想要把幸福的配方补充完整,我还要继续努力实现下面的目标:

1. 找到能让自己充满热情、意义感、成就感的事情来做,充分结合快速反馈的快乐、长期深远的意义、还有我的优势。

2. 和喜欢、欣赏的人建立舒服的人际关系。

3. 生活其实本自具足,充满乐趣,如果自己的朋友圈子本身就是一群有结果的同频的赚钱高手,那跟他们在一起玩,就是在为人生收集各种优质机会,所以赚钱也就不需要以牺牲即时的享乐为代价。

言归正传,我来继续讲自己的经历。


05
M 叔的财富四象限之旅


请大家先看看这个财富四象限的模型。我父亲在我初中的时候买了《富爸爸穷爸爸》,上面的财富四象限的概念,就出自这本书。


左侧的 E 和 S 象限,是纯卖自己的时间和智力,几乎没有杠杆效应,天花板非常低。

右边的 B 和 I 象限,能够杠杆其他人的时间精力,他们才是富人的主场。

四象限的概念,指导了我的人生轨迹。它是你应该具备的大局观。

你可以详细看看下面这个复杂版本的四象限图,找找自己在哪里。从左侧的两个象限,向右侧努力。


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象限穿越过程。

第一阶段 Employee:普通打工人的天花板。 

我的职场经历,始于 2013 年在美国读研期间。我在美国移民律所做助理律师,处理移民申请的案件。

作为职场鄙视链最底端的打工人,1 小时 13 美金,明码标价。当时律所的同事,历经 8 年现在还在那里工作。他们薪水的涨幅恐怕不会超过 50% 。

除非你在一个很有钱途的行业和岗位,否则职场的天花板很多就是这样的。

你可以调研一下你所在的行业和岗位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没有想象空间的话(低赔率低胜率),转行或者开展副业是个必然选择。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做一份副业可能就是一件赔率适中成功率适中的选项,也会比在职场强。

生财中的很多项目,赔率适中,胜率适中。跟着大航海小航海的某一个项目,全力以赴试一试,是非常值得的。

对于我来说,我从来没觉得我会在一个职场里长期工作,我天生就是要找点事情自己干的。

如果我是在大厂或者顶尖的咨询公司,每年稳定有几百万的收入,那创业也许不是最优解。因为创业,尤其是早期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

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我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我研究生快毕业了才发现,文科生几乎没法留在美国合法工作,工作签证难度太高。

所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创业和搞事情是最优解,不太用思考的。我没有花很多时间纠结找工作,遇到了两个商机就去搞赚钱的事情了。

第二阶段 Self-Employed:我的副业/创业是如何开始的。

我在初中就知道了人生要从 E 和 S 象限,向着 B 和 I 进发。

在去律所实习之前,我就有经营一个小副业:英文写作工作坊。帮留学生写一些英文作文、留学申请稿子等。

一开始自己写,写了两篇之后就开始组建团队,招聘了 80 多个远程的兼职写手,做中间商赚差价。折腾干了小半年,赚了 2 万美金左右。

后来在律所工作了半年后,我发现我每天处理的案子就是一个极好的商机。于是就和大律师申请了代理资格,开始以移民专家的身份提供移民咨询服务。

2014 年中旬,我在美国马里兰州成立了一家移民公司。经过一番波折,确定了面向 C 端客户直接销售移民产品的经营方向,营销、咨询、签单、服务交付,全部靠自己搞。

通过两篇营销型文案和一个 QQ 群,我和远隔一个太平洋的几十位客户成功建立了信任,每个家庭,都在没有见过我的情况下,远程给我转了几十万。

我的文案能力和营销思维还有客户运营思维,帮了我大忙。我在研究生课程里和美国高官学到的领导力思维,也让我选择了正确的客户运营路径:

启动期,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到第一批种子用户。

我给第一批十几位客户的价格,是当时市场价的 1/2 ,给每个客户节省了几十万。这个优惠力度让客户自己都想要千方百计找到足够多的理由说服自己跟我签约。每个客户都有充分的动力去克服信任的障碍,从而帮我实现了这个移民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6 年我申请中欧商学院的 MBA 项目时,把这段早期的营销获客方式写进了我的 Personal Statement。结果面试我的新加坡教授读完了对我说:「你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来学 MBA?」我当时都蒙了。

后来中欧给我发了奖学金,我没有去,我觉得教授说的是对的,我选择了好好继续做公司,没有去脱产学习。

脱产学 MBA 的潜在回报太低了(我又不缺学历),但机会成本却很高,疏忽了公司的经营的话,每年要少赚几百万。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那两年的潜心经营,也无法实现目前每周只上一天班的人生状态。

其实当时我做的,无非就是在 QQ 群上实践了现在很火的微信私域运营的方式。只不过我做的时候还没有私域的概念。好奇的圈友们可以去看看 2017 年我在生财有术做的分享。

话说「谈钱不伤感情」这个 Slogan ,就是我在 17 年生财有术的自我介绍帖子中,无意间贡献给生财的。

后来亦仁老大找到我,一起出了一门课程,在曹政老师的易灵微课平台,详细讲述了创业早期的经历。看到生财有术这几年的迅猛发展,深感与有荣焉。

第三阶段 Business Owner:打造自动化运转的团队,年收入千万级。

2015 年我回到沈阳老家开始组建公司和团队,2016 年来到深圳组建新团队,2019 年又在北京置办了办事处。公司逐渐走上正规化、自动化经营的路线。

团队自动化的实现,也是逐渐完成的。要知道刚回国时,我对于如何组建团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我强大的搜集资源的能力让我找到了一位业内资深的人力资源顾问,我花了 10 万块请她帮我组建了公司架构模型,做了早期的招聘。

在不断摸索中,公司的架构逐渐完善起来,目前形成了最重要的四个部门:顾问部、文案部、项目部、运营部。其中顾问部由我带队,剩下几个部门各自有经理直接向我汇报。

最近两年,公司内的绝大部分问题,基本可以在几个经理和顾问们之间就可以直接解决了。所以现在我可以一周只上一天班,甚至好几周都不去公司了。

疫情对我们业务影响不大,因为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就把团队搭建成了可以远程办公的底层架构。

而且海外疫情并没有打消很多人移民的想法,最近的各种政策变动,还使想要移民的人变多了。

移民业务为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它的特点是投入相对少,不用囤货没有库存压力。

但它的缺点是,产品本身存在风险:如果移民办成了,钱就变成了确认收入;如果移民没办成,我们大部分费用都要退还给客户;在我们最有优势的项目上,客户交完钱之后,要等 6-10 年才知道到底办没办成。

有的人会说,那这些钱白用这么多年也是赚了啊。可是要知道,6-10 年期间,中间政策上但凡有一些风吹草动,我就面临巨额的退款压力。

这些钱无法投资到长期的项目中去,我需要保证有流动资金随时给客户退款。不仅如此,公司每年的经营成本也有几百万,这些是固定要支出的。如果最后项目没成,这些固定成本就成了亏损了。

所以,如何让现金流在风险很低的情况下保持增值,就成了我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来到了我在第四阶段遇到的挑战。

第四阶段 Investor:把握时代红利,资产增值数千万。

2016 年刚到深圳的时候,我已经赚了几百万存在银行了,那时我 28 岁。

来深圳前,我还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呢,自信地像只高傲的公鸡。一来深圳,看了一下八九万一平的房价,我立马就傻眼了。赚了那么多钱,居然付个首付就没有了。

而且那房子的状态,和我在美国的居住状态差距也太大了吧!在房产中介只看了一眼房价,我牵着老婆的手转头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跟她说,「房子埋葬梦想!我们这辈子租房子吧!

2017 年上半年,账户里的钱又多了一些,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我开始正式思考各种投资的选项。尤其是打算和老婆结婚了,得认真考虑房子的事儿了。对于房子这个问题,我转念作了一番思考,这个转念成就了我后续的投资战绩。

这个转念是:房子都这么贵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比我有钱的人还在疯狂投资房产?比我有钱的人总不会是傻子吧?我不敢买房子,我被高房价吓住了,一定是因为我没看懂里面的底层逻辑和高阶玩法,一定是我有问题,而不是世界有问题。有钱人不会是傻子。

所以我的任务成为了:找到有钱人做房产投资的底层逻辑。

有了这个明确的任务方向,我很快找到了答案。当时的知识星球还叫小密圈,我在小密圈里加入了一个房产投资主题的圈子,顺藤摸瓜找到了水库论坛和欧神文集。我疯狂地吸收知识,很快找到了房产的金融逻辑所在。

于是开始带着老婆各种踩盘,最后买到了一个网红盘,用光了我的首房首贷。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帮我带来了两千多万的资产增值。 2017 年到现在,平均每年涨幅在 500-600 万。

在房产新政密集出台之前,2017 年到 2021 年前半年之间,全国房产在各地都有相当多的机会。我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公司业务需要备用现金流,所以我并没有更激进的使用现金流,没有加更多杠杆买更多的房子。

遗憾虽然遗憾,但是也不后悔,债务情况健康。短债长投是大忌,很多公司就是这样因为现金流枯竭而挂掉的。

初涉投资,肯定要踩坑的,我有三次比较失败的投资经历:

1. 在人民币贬值周期中,为了多持有美金资产,曾经从别人手里买了一些美国联合办公室的租赁权,结果亏损了 5 万多美金。现在还在走诉讼程序;

2. P2P 比较牛的时候,没有听 P2P 平台内部朋友的劝告,没有在平台出问题之前及时退出,损失了一百万左右人民币;

3. 2017 下半年在重庆弹子石全款买了一套 140 多万的房子,持有了 3 年 170 万左右卖出。折腾了一通效果和存在银行没啥区别,白折腾了。

踩坑多了,风格就越来越稳健了。认知是一点点知行合一的。


06
家庭对我事业的支持


在我的事业中,老婆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分工合作对整个小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早期我们在美国研究生阶段是同学,我先去律所实习了,后来又把她介绍进律所实习。我们在美国自驾游的时候,她开车时,我就在副驾用手机谈客户。

平时我忙不过来了,也让她帮我搞搞客户的资料,慢慢地耳濡目染让她也学会了如何成交客户。后来我在沈阳和深圳创办办公室,她就成为了 1 号员工。

最近我俩都做了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上 34 种优势的评测,发现我的优势领域主要在于「战略思维」和「关系建立」,而她的领域在「执行力」和「影响力」上。所以我俩是一个非常互补的 Team。

这是我老婆的优势领域范围:


这个是我的:


我在战略思维上帮公司指明发展的路径,老婆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帮我培养初期的员工队伍并且落地执行。

只是后来出现了问题,我俩因为工作的事儿总吵架。于是后来我们商量决定她就完全退出公司经营了,我俩的幸福感都提升了不少,也不吵架了。

后来遇到机会她转型去学了 CFA ,入职了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做一级市场投资。她在投资圈子摸爬滚打,不断地为我们的小家找到一些稳妥的投资机会。

现在我负责移民公司的主业 + 房产投资(现在基本不做了),她负责金融市场投资。这个配置的格局,有利于我们让家庭这艘小船乘风破浪了。

让家里的另一半和自己做好配合,对于我们的幸福感和家庭的发展有极佳的助力。

不仅如此,家族的力量也要好好整合起来。

很多人觉得脱离家族的支持,纯靠自己打拼,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厉害。但实际上家族如果能够提供助力,我们充分动用自己的认知和智识,整合好家族能提供的一切,更上一层楼,才是更明智的方向。

如果家族有资源,请珍惜自己的出身,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幸运,暴殄天物是罪。过去二十年,如果你明明看到了在大城市买房赚钱的机会,明明家里能支持,你还非要执拗着自己攒首付,那就是愚蠢啊。

你不好好让家里把资源给你做良性调度,难道要等他们自己被 P2P 骗光家底吗?


07
第二曲线与无限游戏 


任何业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没有一个业务线能不用操心地吃一辈子。

波士顿矩阵(又一个大局观思维模型)很好的描述了这种变化,单一业务和产品会经历不同时期,最终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你能看到的商场常青树,无一不是经过了无数次内部创新和改革,以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

以我们自身业务为例,在过去的 7 年间,我公司旗下某一个重点移民项目,光是在价格和产品上,就经历了 6 次大的格局变化。这还没算上我们在营销获客方式上的不断革新和演化。


为了应对变动,也为了能够充分授权下属,让下属知道公司的决策逻辑,我订立了一个针对中低预算客户群体的战略方针。作为业务逻辑的定海神针,下图这个模型借鉴了亚马逊的增长飞轮。


但是,当我们服务高净值客户群体的时候,客群发生变化,业务逻辑就截然不同。这时价格不再是最关键的要素了,而是要更懂客户的需求,提供体贴全面的专业服务,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用亲身经历体会到,无论是个人的发展模式,还是企业的发展模式,都在动态变化,需要不断面对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而随时调整。

财务自由本身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因为如果我们心目中理解的财富自由,就是混吃等死,从此不用再上一天班了,那我们大概率会走上一条绝路。

因为混吃等死并不通往幸福。

心流模型(见下图)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挑战的生活是极度无趣的。想要进入废寝忘食的美妙心流,一定要去攻克那些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我、并对我们提出适度挑战的任务。


值得追求的幸福的状态,不是每天无事可做,而是每天都想迫不及待地起个大早,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不断寻找人生和事业的第二曲线,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当我领悟到这一点,就逐渐找到了奋斗的动力。我彻底地从之前 A-B-C 的痛苦循环中解脱出来了。

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

也更理解了稻盛和夫老爷子说的话:

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为了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写到这里,我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我不敢说自己的认知很高,但我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些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PS:在生财有术知识星球中,还有很多圈友分享过自己在赚钱/成长路上的案例和方法论,鱼丸把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了整理,需要的朋友可以点个「在看」,扫码添加鱼丸微信回复「方法」领取,已有鱼丸微信的无需重复添加:


长按扫码添加鱼丸微信回复:方法


话题:读完今天的圈友故事,也欢迎你留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考和感悟,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互动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